SAHK 香港耀能協會

關於我們
主頁 > 關於我們 > 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

有關引導式教育的文章 ─ 引導式教育在身體弱能學校的角色

「學校教育」是香港耀能協會為痙攣患者和身體弱能人士提供眾多服務中的第一項。這段歷史可追溯到三十三年前,當時本會仍名為「香港痙攣兒童協會」。一如其他本港的特殊學校,本會在發展特殊教育的初期,學校的環境設施、組織架構、課程內容和服務方式,都是採用普通學校的運作模式。不過,我們很快便從為弱能學童工作的經驗中,發覺服務的各方面都應該加以調整,才能符合這些孩子的特殊需要。同時,本會也開始致力為特殊學校和其他為不同年齡組別傷殘人士而設的服務,發展各自專門獨有的服務模式。直至今天,我們相信一套為身體弱能學校而設的模式已在眼前了。

這些年來,我們致力探索一個切合痙攣患者和身體弱能人士的學校模式。總結經驗,發現我們缺乏了一套針對學童特殊需要的指導性原則,引領我們制定以全人發展為依歸的特殊教育工作。

一套指導性原則重要之處,在於它反映出我們對現有服務的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成為設計和安排學校各種「元素」的骨幹和依據。這些「元素」包括了環境設施、行政架構、教職員編制、團隊工作、課程及學校生活常規等。指導性原則能把所有「元素」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對課程發展來說,這些原則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引領了課程的內容和重點,並為我們提供課程設計中有關事項的編訂取向,例如時間表的編訂和學童的編班和編組等。指導性原則也為教職員提供共同的信念,幫助我們與家長的溝通。更可以為學校確立鮮明的身份和形象。

自八十年代初期,我們開始引入引導式教育原理普遍應用於本會的復康程序,特別是教育程序。當時首要的任務是發展一套切合本地社會文化的引導式教育系統。當然,我們亦頗為幸運,在服務推行初期,政府方面也認同身體弱能學童的特殊教育工作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故此,學校的教職員編制除教師外,也有治療師,及其他專業和非專業員工。

今天,我們欣然看見一個以引導式教育原理為基礎,並能配合香港服務環境的教育模式,已漸漸發展成型;此實有賴各級員工的努力和合作。在本會三校的部分班級中,已採用了引導式教育原理以本地特色施行,並達到很好的效果。

現在我們處於本會學校發展的關鍵時刻,需要作出一項重要的策略性決定:我們是否需要將引導式教育原理融入整個學校系統之內,以致能建立一個以全人發展為依歸的教育模式,作為三校日後運作的綱領,成為一個切合痙攣患者和身體弱能學童需要的學校模式。

顯然這個決定並不太難;因為我們的學校是為神經系統受損和身體弱能人士而設。由於學校兼負雙重使命,需要同時滿足學童在教育和治療上的需要,因此學校的員工編制包括了教學和治療服務兩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相信人是身體與思維整合的個體,兩者不可分割;引導式教育的信念也是同出一轍。對學童來說,引導式教育提供了一個結合教育和治療的學習取向;將身體弱能人士的教育及治療納入一個整全的系統內,並以全面發展傷殘人士的人格為最終目標。故此引導式教育原理與學校使命不謀而合,並能為我們提供所需的指導性原則。

然而,在決定採納一套原則時,也需考慮推行的方法。特殊學校與本會其他復康服務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受本港教育條例及特殊學校資助則例監管,並有一套獨特的運作方式。將引導式教育原理融入整個學校體系中實在需要「創意」、「勇氣」、「協作」和「承擔」。

我們需要「創意」,因現有從普通學校延伸出來的學校模式對我們的學童有太多的限制,員工實在需要極大的創意重新作出各種安排,以促進不同學習活動。我們也需要「勇氣」,因為我們要進行「改革」:打破舊習,主動開發新的觀點與角度。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些新的觀點希奇古怪,甚至是荒謬的,因此我們更需要以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去面對。我們需要以「協作」方式工作,因為學童遇到的困難是多方面的,所有員工必須投入參與,才能令「改革」成功。我們需要有「承擔」的決心,因為邁向成功的路途是崎嶇不平,我們必須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或許我們會遇到挫敗,但我們並不害怕,我們卻害怕為免挫敗而變得因循苟且。

<返回

回頁首